《中国金融》|何海峰 鲁楠:打造中国特色一流投资银行
令人瞩目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并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刊特别开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栏,约请金融业人士深入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作者|何海峰 鲁楠「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何海峰系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期
在2023年10月份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同时首次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党中央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大国崛起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发现大国的崛起与金融的强大高度相关。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能够在17世纪从欧洲脱颖而出,超越英国、法国等国,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当时的霸主,依靠的不单是航海贸易,背后更是拥有金融的强大支撑。早在1609年,其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并凭借股票、股份公司、期货和国债等金融创新使其成为全球现代金融的奠基人。尽管后世更为知名的“郁金香泡沫”对荷兰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打击,但我们不能忽视荷兰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英国是18、19世纪的欧洲霸主和世界强国,英格兰银行和伦敦的金融市场在其崛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现代货币体系、现代银行体系以及完善的长期国债体系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再到现代宏观经济创始人凯恩斯,乃至当代的哈耶克、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知名学者,他们的经济金融学说为英国成为金融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美国依靠金融业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这一重要武器,在全球市场不断收割财富。时至今日,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其金融力量在国际经济中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资本市场高质量的支持与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要求,一方面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既是号召,也是使命,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重要特征和实践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财富管理需求为己任,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贡献力量。首先,聚焦主责主业是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证券公司应通过打造全业务链的投资银行业务体系,全力支持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应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重点区域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其次,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巨大,人口老龄化更推升了养老金融服务需求。证券公司应通过提供优质金融产品、提升服务适用性,切实落实投资者教育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推动共同富裕。再次,证券公司还应高度重视ESG和绿色发展,积极履行自身碳减排责任,完善绿色产品与交易体系,为实体企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后,证券公司应持续推动自身国际化发展和开放合作进程,设立海外经营实体,探索开放证券合作模式,建立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提升全球业务能力。
中国的资本市场“大而不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市场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二位,截至2023年12月11日,共有上市公司5330家,总市值77.63万亿元,并拥有超过2.2亿的投资者和141家证券公司。但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10.6%,与美国42.5%的占比相比差距较大(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而国内的投行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从资产规模看,截至2023年12月11日,A股50家上市券商的总资产约为12万亿元人民币(约1.67万亿美元),与高盛的总资产(1.58万亿美元)基本相当,不及摩根大通总资产(3.87万亿美元)的一半。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看,2023年第三季度末,前十大上市券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共约为320亿美元和103亿美元,与前三大国际投行摩根大通(1195亿美元、402亿美元)、美国银行(766亿美元、238亿美元)、富国银行(621亿美元、155亿美元)相比差距较大。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打造一个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是新时代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使命。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新阶段,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证券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一,党和国家对资本市场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作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的重点部署。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3年10月末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党和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国内投行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体量不算大,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我国的证券公司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国内的投行更能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我国的证券公司秉持“金融报国”理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财富管理需求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全力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二是国内的投行能够更好为实体经济送“活水”。一方面,切实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职责,积极当好社会财富管理者、普惠金融践行者、科技创新推动者、企业成长陪伴者,为实体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准资本市场投融资服务,全力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投行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积极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科创板和创业板,切实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和赋能,助力科创企业发展。
第三,加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并重,并不断加快投资端改革,同时个人养老金、保险资金的放宽入市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长期资金,资本市场机构化趋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国结算公司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开立A股账户的非自然人投资者为51.52万户,较2022年末(44.25万户)增加7.27万户,增速为16.43%,快于同期自然人账户4.38%的增速。资本市场的机构化,将有利于推进长期价值投资,降低市场波动,形成投融资两端良性循环。
第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从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到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市场架构。上海、香港、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排名中分列第4位、第5位和第8位,北京证券交易所也在加快高质量建设过程中。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随着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直接融资向好发展,2023年前11个月,我国共有772家上市公司通过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多种方式进行股权融资,累计金额达到1.09万亿元,融资金额连续9年突破万亿元,特别是资本货物、半导体、设备与技术硬件、汽车等行业融资位于前列,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
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 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五大特征
根据2018年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国内10余家投行对国际一流投行的联合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国际大型投行往往具有如下五个特征:一是在国家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投资银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和推动国家战略部署、促进全球经贸文化互补的作用;二是作为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作用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国际化程度高、国际影响力较大等特点,在全球大型并购业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海外主要金融市场均有深入布局;三是规模体量大,业务领域宽广,牌照齐全且收入结构均衡,抵御风险能力较强,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四是核心竞争力强,其风险经营能力、投资交易能力、产品设计能力、金融科技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最核心要素;五是适应和进化能力强,基于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机制,国际一流投行能够在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和多变的监管环境中,及时调整战略,引领组织变革。
我国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定位
一是做大。头部券商要通过业务创新、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先做大,打造航母券商。从发展历程看,兼并收购是快速发展的关键,集团化会是我国投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家大型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目前我国共有141家证券公司,从市值看,规模在200亿元至1000亿元间的证券公司仅有29家,其余80%均为中小型证券公司。未来,头部券商可寻找合适机会开展兼并收购,补齐短板,打造一流投资银行,而中小券商则需找准定位,走出精品化投行的发展路线。
二是做强。证券公司要具有核心竞争力,收缩非核心业务,专注主责主业,坚持特色优势。一方面,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围绕科技、效率、品牌全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围绕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颠覆性技术原创,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发挥投行在金融领域的关键枢纽作用,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三是做优。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一方面,要深入贯彻“两个一以贯之”,确保党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领导作用的发挥,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建设世界一流投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投行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体系,建立高潜、拔尖、精英三支年轻干部人才队伍。
四是开放竞争。从业务拓展看,拥有国际化格局和视野是打造世界一流投行的重要发展路径。要更好发挥领先投行在服务“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上的重要力量,落实对标世界一流投行价值创造行动要求,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发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
我国一流投资银行的发展方向
一是要提升行业集中度,引导特色化发展。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还要不断提升,持续增强马太效应。2022年前十名券商的总资产、收入及净利润总和分别占全行业的53%、46%和60%,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三家头部券商有望连续三年净利润突破100亿元(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分别为164亿元、96元和86亿元),但较国际一流投行仍有进一步提高空间。另一方面,中小券商特色化、差异化要取得突破。中小券商既要充分挖掘自身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做强优势业务;又要积极备战IPO、增厚资本金,在重资本业务以及创新业务上争取新机会,虽然小但是也要坚持走精品化的一流路线,可以立足本地,服务全国。
二是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成行业发展趋势。一方面,市场化仍要持续推进。自2019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我国直接融资规模持续增加,科创板IPO融资额连续两年超过主板。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科创板做市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对我国券商在投行、投研、交易、财富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能力和风控、协同、金融科技等综合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国际化还将不断深入。2020年,证监会全面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加速在华布局,“鲶鱼效应”倒逼本土券商转型升级。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推动证券公司跨境业务发展,截至目前已有35家券商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同时,数字化还要加速转型。中国证券业协会印发的《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鼓励有条件的公司信息科技平均投入金额不少于上述三个年度平均净利润的8%或平均营业收入的6%。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也将从证券经纪业务逐步向全业务领域扩展。
三是要发力机构业务、创新业务,服务国家战略。首先,要加大机构业务投入力度。要利用机构业务规模优势、发展空间优势及利润优势,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扩大盈利。其次,要加快创新业务发展。要加强金融创新、加快衍生品创新抢占新赛道,创设高净值客户服务等新型模式,大力发展私人财富业务。最后,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要以国为怀,深度参与大型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项目,积极为政府和监管建言献策,同时助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业务。
我国一流投资银行建设的路径举措
一是以大企业为抓手,打造综合服务品牌。在全面注册制改革及资本市场加快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投行业务步入战略机遇期,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争夺大企业和国际大项目应成为投行巩固和提高业务规模的重点,也是我国投行打造综合服务品牌以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任务和立足根本。
二是以大财富为重点,构建财富管理新格局。在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房地产投资功能减弱的背景下,居民对财富的保值增值需求更加强烈。财富管理行业能够夯实社会财富储备,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财富管理业务将迎来大发展,我国投行应将大财富作为战略方向。
三是以新技术为引领,加快投行数字化转型。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应用是国际投行创新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我国投行也应以“新技术”为引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引领,制定更高层面的金融科技战略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大数字化转型相关投入,以数据和科技驱动业务升级,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公司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协同发展。■